查看原文
其他

走过上百国家、定居大理的美国爸爸:父母的使命感,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养料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张楠


大理,这几年几乎成了创新教育的代名词,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,不惜来此定居。
18年来,同样定居大理的美国人林登,边开民宿,边做教育。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家上学,这个决定很大胆,更大胆的是夫妇两人没有跟孩子强调要重视分数,反而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以身作则,让孩子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,奉献自己的热忱。
林登认为,父母的使命感,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养料。
本文转自“外滩教育”,ID:TBEducation作者:张楠

视频刚一接通,背景的蓝天绿林就美得特别惹眼。镜头稍稍左转,又见一片湛蓝的湖。而屏幕中央,金发、高鼻梁的西方面孔,仿佛本地人一般,熟稔又自豪地介绍着他身旁的一草一木。

虽说对林登这位“洋村长”,我早有耳闻,但这个开场,还是有些别开生面了。

1984年,美国人林登(Brian Linden)第一次来到中国。他在这里读书、工作、旅游......他总说,自己原本只是个在美国洗地毯的穷小子,但来到中国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。

2004年,游历过一百多个国家之后,林登决定回到中国。辞掉美国的工作、卖掉房子,带着太太和两个孩子,来到大理喜洲,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:开民宿、做教育。

林登

今年,是他在喜洲的第18年。其间,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、大理文化,通过喜林苑这个平台,他邀请了中美两国许多的大学生、中学生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,把这里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化交流中心。

人们调侃,今年暑假,一半的人在新疆,一半的人在大理。林登也感受到了这股热潮。往年的旅游旺季,苍山洱海变人山人海;今年,却还多了许多想逃离内卷、从全国各地慕名移居的家长。

对这些年轻的中国家长,林登很是赞赏,觉得他们在做一件开创性的、了不起的事儿。

喜林苑

这倒让外滩君有些惊讶,要知道,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可都是跟着他在大理创业、在家上学(homeschool)的,那不是更突破常规教育思路的事儿嘛?

中国家长的“反内卷”之路,他为什么觉得勇敢?作为一位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,他又如何看待两国不同的教育哲学投射在每个小家庭中的样子?

8月的最后一天早晨,外滩君和林登进行了一场对话。


在中美两国的教育迷思中
能否找到平衡?

如果说,奔赴大理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冒险,那么林登夫妇可以说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前辈探路者。

毕竟,十八年前,林登夫妇刚来到大理时,当地都没有几所学校,跟今天堪称“创新教育赢了北上广”的大理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
之所以选择大理,选择喜洲,林登曾经在许多场合说过,他太爱中国,他希望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文化。

“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看中国最近30年的历史,谈‘经济奇迹’。是的,它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富裕。但我认为世界没有足够重视,在此之前的四千多年,中国真正的软实力就在于此。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之一,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。”

林登夫妇

这也是为什么,从一开始,林登就没有选择生活在大城市。在喜洲,他感受到,中国文化活着、流动着。他希望以某种方式提醒人们,中国不可思议的古老传统是如何生生不息的,这种传统基于一种充满着“平衡感”的哲学,与环境的联系,对祖先的敬畏,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。

内心巨大的热忱,让他迫切地来到这里。但为了这个使命,对于自己的家庭,他也不得不做出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。2004年,林登和太太辞掉了美国的工作,卖掉了房子,带着当时只有5岁和8岁的孩子一起来到中国。除了给孩子学习用的20公斤课本,他们什么都没有带。

由于喜洲当地可供选择的学校并不多,林登和太太也不想把孩子送去别的城市、一家人分开,于是,他们决定让两个儿子在家上学(homeschool)

这真的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决定。

“你不怕孩子落后于同龄人吗?”外滩君问。

“怎么可能不担心!”林登爽朗一笑,“我在中国这么多年,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影响我太多了!”

林登一家合影

在林登看来,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,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不同,那就是指导的多与少。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,中国父母更愿意让孩子获得细致专业的指导,哪怕为此要牺牲自己的时间、精力甚至生活;而很多美国家庭的孩子需要靠自己,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,很可能因为教育的匮乏而失去机会,然后就“从裂缝中滑落(slip through the cracks)”。

自小在美国一个工人家庭长大,林登并没有接受所谓优质教育的机会。没有人告诉他,一定要去读大学。一切都要靠自己。

“在美国,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,他们其实也能做到,只是缺少机会,而且很多父母不告诉他们的孩子该做什么,这让我们很多人感到非常迷茫。我不确定,我是否完全赞同这一点。”

林登说,他希望给予孩子支持和指导。这或许是一种更理想的状态,在中国式教育和西方体系中实现平衡。

只是,林登也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,只是或多或少地给他们选择,然后讲清楚选择背后的代价与获得:

“你们可以选择像我来中国之前那样,没有去很好的学校,洗地毯;或者也可以像我来到中国之后这样,去读好学校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,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努力工作。”


决定不去学校后
就把全世界当作课堂

初到喜洲的半年,一家四口租了个房子住着。林登忙着民宿的创办,开始和政府商谈租下“杨品相宅”这座文物建筑,以及如何修缮、改建。而太太也开始着手准备两个孩子的日常教学。

“老实说,真的真的很难,教两个男孩在家上学,还要创办一个公司。”林登坦言,头两年,几乎每个月都在不同的地方,所以孩子的书都装在行李箱里,走到哪学到哪。

“有时候,我跟政府的人在开会、吃饭,孩子们就在旁边看书,有时候在旁边叫。哈哈”!

林登的民宿

而另一边,太太要负责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规划,工作量也不是一般的大。林登说,“我们真的评估了许多不同的系统课程,也跟孩子一起尝试。试下来有两套课程对我们的孩子非常有效,我们就坚持把这两套学完。”

林登的太太通过网络下载美国学校的课程资料,周一到周五,从早上9点到下午3、4点上课。课程由孩子自学,她从旁协助,随着孩子的年纪增长,独立学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,等到高中,孩子们就基本自己安排了,有时候会学习到晚上,甚至周末也在自学。 

在不同年龄段,林登太太也需要制定不同的陪伴和学习策略。当孩子年纪还小,陪伴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。等到学习习惯逐渐养成,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,她就可以放手一些事情。当然,随着课程的内容越来越难,林登和太太也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那些课程内容。

不过,整个过程中,林登和太太不太愿意给孩子应试的压力。比如,林登和太太就没有告诉两个孩子要考SAT,只是偷偷带他们去昆明上课,“我就是想看他们能学到多少,而不是为了准备考试能复习多少。因为我们也需要知道,让他们在家上学,我们有没有教得好。结果,他们考得非常高。”

林登和客人小朋友在一起

另一方面,在林登看来,相较于书本上的知识,在生活中、在旅行中,不断挑战他们的信念可能更加重要。

就像林登自己在建设喜林苑时所相信的那样,不要大玻璃窗,也不要飘着花瓣的浴缸。他希望去那里的人不仅能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美,还要走出院子,去看看当地的菜市场,看看扎染甲马这些关于文化的东西。

在喜洲,林登的当地朋友们会来帮忙两个儿子的教育,教他们音乐、艺术、中国武术,孩子们在村里跑上一圈,就能从村民那里再多学到一些关于喜洲文化的新东西。

打太极拳

这些年来,林登夫妇带着孩子们去世界旅行,走遍全球一百多个国家。但是,他们从来没有带孩子去过普吉岛、海南这些阳光海滩的旅游胜地。林登说,每次旅行都必须有教育的养分。

林登曾经带孩子在欧洲待了整整一个月,没有去滑雪,也没有去海边。就只是去那些传统的地方。去南斯拉夫、波斯尼亚、科索沃,了解 20 年前发生的战争,了解不同民族面临的挑战。

林登一家在波黑旅行

他还带小儿子去了趟中亚,去看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,花时间在那里,真正了解那里,就会理解丝绸之路是如何在中国和欧洲之间传播文化的。

在旅行中,林登总会让孩子接受各式各样的挑战。比如,不会花很多钱去住很好的酒店、打卡地标;孩子们需要跟当地人交流,学会一点当地语言;尝试去做几件小事,帮助他人......在他看来,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放松,更要意识到使命感。

“特别是今年,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环境的影响。这是他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关心、去尝试改变的事,”这一点,林登很是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骄傲。直到现在,他们也非常热衷于公益,在旅行中总会做一些志愿服务,“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,这些新的东西也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。”


父母身上的使命感
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养料

教育家杜威讲,教育即生活。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,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。在林登夫妇的故事中,外滩君深刻感受到这一点。

对于这种教育哲学,林登深以为然。这还要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起。

林登在乌兹别克斯坦

前面提到过,林登出身在美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。妈妈高中没毕业,爸爸是个不识字的电缆工人。在中国之前,他只是去读过社区大学,上夜校,因为没有钱去读大学。

尽管父母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送他去好学校,但林登却觉得,父母给了他许多珍贵的启迪。

比如,爸爸喜欢画画。每天下了班,不管多累,都要回房间画画。有时候,爸爸也会带他和妹妹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欣赏画作。爸爸还经常趁中午休息的时候去图书馆,凭着耳熟的大作家名字,挑一些别人不用的、免费送的书回家给孩子们看。

耳濡目染地,林登也变得热爱阅读。也希望像父亲那样,追寻内心的指引,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。

更重要的是,林登能感受到,父母鼓励的不是学术上的目标,而是在满足内心的需求和努力做一些好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感。

“虽然他们不是很富有,但他们总会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。他们会做很多社会工作,去照顾、关怀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。他们让我感觉到,这比学习微积分或阅读莎士比亚更加重要。”

林登一家

这也是为什么,林登选择让孩子们跟自己待在一起。在林登看来,比起把孩子送去一个排名很好的私立学校,父母给予的时间更加宝贵。教育应当包含社会的部分,林登希望孩子们了解,教育鼓励他们不仅要追求头脑中的东西,还要追求心中的东西。

这也的确在林登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证。天天近距离感受着父母身上强大的使命感,也实际参与其中,两个儿子不仅在独立学习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,也早早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。

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后,大儿子进入美国一个基金会工作,帮助美国大城市的贫困人口、贫困儿童。“我看到他身上的社会意识,他赚的钱不是很多,但生活没问题,而且他很快乐,我真的很为他骄傲。”林登说。


何谓好的教育
没有标准答案

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教育之路,对任何国家的父母来说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。正因如此,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大理,寻找“创新教育”,林登发自内心地敬佩。

来到大理后,有很多年轻父母会来问林登问题,从他这里得到一些经验或帮助。“我真的很佩服他们。在西方,决定在家上学,周围的人会造成一点压力,他们会说,你们就像‘嬉皮士’,只是出去玩。我想,在中国,这种压力对这些父母来说甚至更大。 ”

林登说,即使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教育,也毫无疑问非常出色。更何况,他一直视中国为他的“师傅”,“我不会以任何方式批评中国的教育系统,我相信,这些年轻父母正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。

林登一家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为人父母最艰难的,或许就是这种为孩子做选择而承担的压力与风险。作为父母总是害怕,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吗?总是免不了为这个决定挣扎,更何况这个决定影响那么大,整个余生都要与之共存。

“你明明可以让他们在中国或美国大城市里接受很好的教育。但你却把他们从那里带走,你说我认为有些东西更重要。我总是害怕我做了错误的决定,我总在担心这个问题。”林登说,可能每个在家里上学的父母都会在这种恐惧中挣扎。我们是否为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?

“那么,你是什么时候才松了一口气,相信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?”外滩君很好奇。

“说实话,我到现在也不知道。”林登坦诚得惊人,他说他必须带着这种压力生活。因为在家上学这个决定,两个儿子的成长轨迹与他们在美国、中国同龄人的都不同。没有去打棒球、踢足球或者在学校参加球赛,也没有周末跟学校朋友出去玩的经历。

“我不知道,我的孩子会不会觉得,那是被他们的父母剥夺的东西。”林登说,“但我很高兴,我的两个儿子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。即使他们现在一个23岁,一个26岁,都长大了,还是会像以前一样跟我聊天,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帮助别人,去追求自己的使命。”

林登与美国明德大学学生

在林登看来,可能不会有任何父母充分相信,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。教育总是要摸索、要平衡。“如果非要说一个标准,来判断我们作为父母是否成功。我想,他们成为了很好的人,在做很好的事,对我来说,这就是最重要的。”


作者丨张楠

 相关推荐 

✍️|作 者 招 募 & 投稿|后台回复“投稿”,查看详情投稿邮箱:Kids@guokr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